熱門話題
#
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
#
有消息稱 Pump.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,引發市場猜測
#
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.Fun 風頭正勁
卡達謝夫尺度 - 以及我為什麼暗地裡討厭它
(我是一名工程師,不是天文學家)
它根據總能量消耗對文明進行排名;行星(I型)、恆星(II型)、星系(III型)。
它將智慧視為能量通量的函數,因此其邏輯終點是戴森雲。
這種世界觀是標量的,而不是結構性的。它假設更多的能量 = 更多的能力。但物理學和工程學則表明情況並非如此。
縮放法則限制
在戴森雲中,能量捕獲隨面積增長,但控制和相干性隨距離和時間增長。
隨著系統的增長:
• 延遲隨著物理大小線性上升,因為光速的原因。1AU的戴森雲有1,000秒的往返通訊延遲。1mHz的相干上限(真的很慢)。
• 熱效率下降,300K的冷輻射器只能以每立方米幾千瓦的速度排放,為任何給定直徑設置了熵瓶頸。
• 協調帶寬崩潰,反饋回路如果比環境變化慢就不再具有意義的智慧。(如果決策無法跟上獵物,捕食就會失敗)。
• 因果牆,不同區域無法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共享狀態,迫使非同步性和大規模並行化。戴森雲的密度低,因此每瓦特強迫更多的並行性。
戴森雲是一個大規模並行但帶寬低的計算機。它確實很大且強大,但它真的最大限度地有用嗎?
戴森雲是一個高能、高熵、低密度、低特定能量、非同步和不相干的機器。
對我來說,這遠非顯而易見,這是我們應該建造的最複雜的東西。我認為這一前提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,即有用性是標量而不是結構性的。
時間優越性
一個緊湊、密集、熱的計算機系統可以在GHz - THz的相干性下運行,而不是mHz。它的整個質量可以在納秒內進行通信,使得相干智慧的速度比任何恆星雲快數十億倍。...

熱門
排行
收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