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元前100年的今天,古代凱爾特節日薩溫(Samhain)開始慶祝,這個節日標誌著收穫的結束和冬季的來臨。 凱爾特人相信這個夜晚模糊了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界線。他們點燃篝火,穿上服裝,並進行儀式以驅趕靈魂並尋求凱爾特祭司的指引。 在8世紀,教皇格雷戈里三世將11月1日定為萬聖節,這一節日融合了薩溫的元素,導致前夕被稱為萬聖夜(All Hallows Eve),或萬聖節(Halloween)。到了9世紀,隨著基督教的傳播,它進一步吸收了凱爾特的傳統,11月2日成為了追思亡靈日(All Souls’ Day),以類似於薩溫的方式來紀念死者。 儘管在清教徒的新英格蘭,由於嚴格的宗教信仰,萬聖節慶祝活動受到限制,但在南方殖民地,社區收穫慶祝活動蓬勃發展。隨著19世紀末愛爾蘭移民的到來,萬聖節在全國範圍內獲得了人氣。這些移民帶來了像穿著服裝的習俗,孩子們挨家挨戶索要食物,演變成現代的「不給糖就搗蛋」傳統。 到了19世紀末,美國有一個共同的努力,將萬聖節重新塑造成一個以社區為中心的節日,強調鄰里聚會而非其黑暗的根源。報紙和社區領袖提倡去除可怕的元素,導致萬聖節失去了許多迷信和宗教的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