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講的項目方互相比爛,很多好友有共鳴 歸根結底,不能單純怪每個個體,這是系統性的頑疾 crypto 的 incentive model,從底層就激勵創始人即時套現,rug散戶/投資人,反對長期建設: - 輕鬆上交易所,不需要產品、沒有利潤,市值幾億起 - 項目方有上千種方式藏籌碼改條款,開盤出貨 - 沒有 SEC 監管,沒有信息披露義務,更沒有法律代價 Vitalik 曾呼籲過 milestone-based token unlock,但沒有創始人願意鳥他,來桎梏自己的真金白銀。 我親耳聽過兩個市值前 300 的 founder 說,苦哈哈 build 幾年,不如 17 年EOS/Gnosis募完資後直接賣成 BTC/ETH 躺平。 當 bad actor 得到最豐厚的饋贈,good actor 很難獨善其身。 所以仍然選擇 build 的人,全憑良知和信仰,他們是這個系統性的失敗中,最值得尊敬的變量。 ArkStream有幸支持過幾個,也是我們一直堅持投資的動力。
Christian (Building @0xinfini)
Christian (Building @0xinfini)2025年7月9日
發現個有意思的現象,這兩年慈善了近三十個一級項目,其中二十個屬於幣發不出來人不知道去幹嘛了,或者幣發出來了但人已經開始做新項目的狀態。 我發現這些失敗的投資的共性,是因為決策時的心態是“這個項目的投資背景都還不錯,founder混圈子混的可以,敘事也還行,怎麼也不會讓投資人虧錢吧” 反而是那些幾乎沒什麼背景,不太懂tokenplay,但很熱愛自己產品的創始人們,雖然很難稱得上成功,但也都還活的不錯並且還在一線不斷探索。 現在去認識一個新的創業者,如果自我介紹時沒有直接把重點放在“我們前期的種子用戶是什麼畫像,我們哪些功能可以解決他的問題”,而是先shill資源,先畫餅談理想的,基本會讓人喪失繼續探討的慾望。當然了,我覺得這類人還是圈子裏的主流。 兩種路線的創業者都沒啥錯,只是時代的流動性狀況不同會嘉獎不一樣的人。
7.2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