🫴你需要知道的藝術家:哈羅德·科恩 哈羅德·科恩(1928–2016)被廣泛認為是AI藝術的先驅。 自1960年代末期開始,他建立了AARON,一個能夠自主繪畫和作畫的系統,使用模仿藝術家思考方式的規則:從線條到形狀再到人物。對於科恩來說,電腦不僅僅是一個工具;它是一個擁有自己行動能力的合作者。 在我們位於倫敦的畫廊舉辦的個展《AARON在筑波》中,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旅程 ↓
在「AI 藝術」還沒有名字之前,科恩從成功的繪畫事業轉向編程。他開始構建 AARON,一個基於規則的程序,可以從零開始創作圖像,而不使用任何源圖像。
在史丹佛大學的AI實驗室(1973–75年),他正式化了AARON的邏輯,並通過繪圖機公開介紹。觀眾觀看機器「思考」,在筆劃中途暫停,隨著作品的有機出現,而不是幾何圖案。
一個突破是將 AARON 的繪畫轉變為彩色畫作。科恩設計了定制的繪圖機和繪畫機器人,使系統能夠塗抹染料和顏料,將軟體決策轉化為實際的刷子工作,無需手工「修飾」。
筑波博覽會 ’85,日本成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:在美國館內,AARON 進行了數月的現場繪畫,創作了數千件獨特的作品,讓遊客帶回家,鞏固了該項目的公共影響力和規模。
另一個關鍵時刻是 AARON KCAT(2001),這是一個與 Kurzweil CyberArt 一起發佈的具象階段。植物、人類和室內空間以公共規模算法展開,標誌著 AARON 從抽象結構轉向更豐富的象徵世界。
科恩還撰寫了影響深遠的著作,如《與感知平行》(1973),主張計算機可以平行於心理功能,因此程序的“自主性”並非虛幻。這一觀點支撐了數十年的展覽,其中 AARON 進行了現場繪畫。
他乾淨明瞭的風格中一個最受喜愛的例子:他拒絕稱呼 AARON 為「創造性」,除非它後來做了某些不是明確編程的事情,這為今天的模型驅動藝術設置了一個高標準,至今仍然具有挑戰性。
在他的作品中,有一條一致的主線:感知、表現,以及人類意圖與機器程序之間的界線。他引導規則進入那個中間空間,在那裡我們將意義投射到新興的形式上。
綜合來看,科恩的實踐表明創造力可以被具體化:編碼、執行、表演,並且仍然感覺人性化。他的遺產是許多當代AI藝術家現在正在迭代的藍圖。
在倫敦諾丁山的私人空間中,"AARON at Tsukuba"。 🔗 如需更多信息,請訪問
3.95K